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初试复试考试大纲2024版(适用于2025级考生)
资讯来源: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马小萄
发布时间:2024-08-27 16:15:12

2024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以及复试考试大纲(适用于2025级考生)

学科专业代码

学科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

复试科目名称

030500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6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92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政治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6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92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政治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6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92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6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92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注:1.初试、复试中自命题考试科目的考试大纲见附件1、附件2;2.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个科目,考试大纲见附件3。

初试大纲

64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纲

一、试卷结构

题型比例:

辨析题  约25%      

简答题   约35%        

材料分析题  约40%    

 

二、其他

考试基本要求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导论考试内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考试要求

1.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2.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3.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4.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5.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考试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二重化;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考试要求

1.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2.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

3.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5.掌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7.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8.运用三大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9.理解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10.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考试内容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科学实践的意义;实践的本质、基本结构与形式的多样性;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真理的内涵与属性;真理的检验标准;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考试要求

1.理解实践的内涵、基本要素、基本特征、主要形式。

2.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3.了解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掌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5.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6.理解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7.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内在关系。

8.理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考试内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二者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二者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的更替;文明及其多样性;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考试要求

1.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作用

2.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3.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4.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5.掌握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6.了解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7.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理解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掌握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掌握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理解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本质

考试内容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及新时代意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辩证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考试要求

 

1.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2.理解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掌握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理解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5.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6.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7.掌握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8.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表现。

9.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发展及其趋势

考试内容

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作用,金融垄断资本及其发展;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表现、原因、实质及新特征;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考试要求

1.了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

2.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3.了解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4.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5.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6.理解世界大变局下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7.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考试内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考试要求

1.了解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理解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掌握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

4.掌握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5.了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

6.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

7.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考试内容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考试要求

1.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见。

2.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掌握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92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

本试卷满分150分。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30分(5小题,每小题6分)。

简答题,50分(5小题,每小题10分)。

论述题,50分(2小题,每小题25分)。

材料题,20分(1小题,每小题20分)。

考查内容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2.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六、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精髓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党的建设理论。

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八、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接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时代背景:“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践基础: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根本途径:“两个结合”。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十个明确 ”。“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6.如何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创新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十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1.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党的领导是系统的。党的领导是整体的。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3.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十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2.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3.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举措。

十三、全面深化改革

1.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2.怎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3.如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十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1.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

2.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1.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应对新时代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成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系统集成功能。

2.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坚持党管人才。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十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

2.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

人民民主参与不断扩大。国家治理高效。社会和谐稳定。权力运用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3.进一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十七、全面依法治国

1.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4.建设法治中国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十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根铸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十九、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为什么说“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2.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抗疫斗争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3.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二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短板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领域挑战。

2.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3.怎样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监管考核体制。

二十一、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1.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安全基础不牢,发展大厦地动山摇。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新时代国家安全经受住了来自多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

2.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过程。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要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安全。

3.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二十二、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1.为什么要建设一支强大人民军队

为什么要建设一支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人民军队怎样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怎样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贯彻政治建军方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聚焦能打胜仗练兵备战。

3.人民军队怎样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积极遂行重大任务。

二十三、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如何坚持“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

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推进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3.为什么说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

坚决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十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当前世界形势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3.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开展抗疫国际合作。

二十五、全面从严治党

1.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2.为什么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把纪律的螺丝拧得紧而又紧。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3.如何理解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自我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全面从严治党以其丰富内涵诠释了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不断走向深入。

 复试大纲

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

考试大纲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要求学生能完整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系列重要内容如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学科体系及其发展进程,了解思想政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和艺术、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章  导论

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

学的学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等。

考试要求

1.理解和把握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概念及内涵。

2.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4.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认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义。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考试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借鉴等。

考试要求

   1、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2、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3、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

4、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内涵。

5、了解企业文化理论特别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地位和功能

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功能等。

考试要求

   1、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2、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3、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及运用。

   5、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及运用。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四有”新人等。

考试要求

   1、掌握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2、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依据。

   3、理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基本要求。

   4、了解“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等。

考试要求

   1、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2、理解环境与人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系。

   3、了解宏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4、了解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5、掌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义及方法。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考试内容

    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结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等。

考试要求

   1、理解思想品德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2、理解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3、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4、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6、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关系等。

考试要求

   1、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和职能。

   2、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的特点及要求。

   3、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尤其是青年的特点。

   4、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关系的特征和意义。

   5、掌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良好关系的方法。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构成、确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

考试要求

   1、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构成。

   2、理解确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

   3、掌握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4、掌握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的方法。

   5、掌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以及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6、掌握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方法。

 

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等。

考试要求

   1、理解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主要依据。

   2、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系的基本特征。

   3、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

 

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等。

考试要求

   1、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意义。

   2、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及运用。

   3、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及意义。

   4、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及运用。

 

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与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等。

考试要求

   1、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

   2、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与形态。

   3、理解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4、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载体的特征和功能。

   5、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载体的运用。

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等。

考试要求

   1、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

   2、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征。

   3、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三章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论述和新要求

第十四章 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文件、新精神

 

 

 

 

 

 

 研究生复试科目考试大纲《政治学原理》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政治学原理》是我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考生必须掌握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考察考生对政治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并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题型与比例

1.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题,合计15分

2. 问答题:每题15分,共3题,合计45分

3. 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合计40分

三、考试方式

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政治学原理》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 、政治与政治学

考试内容:

政治的定义  政治现象的判断标准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考试要求

1.了解主要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2.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

3.了解政治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4.理解政治的社会地位。

5.了解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6掌握政治学的不同分类和内容构成。

7.掌握政治学的不同研究方法。

二、政治关系

考试内容

利益的定义和本质  利益的内在矛盾  利益关系的含义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权力的定义和本质  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关系  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政治权利的定义和特性   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政治权利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考试要求

1.了解利益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掌握利益的内在矛盾。

3.理解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

4.理解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5.了解政治权力的定义和特性。

6.掌握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7.理解政治权力的类型划分和各种政治权力关系。

8.掌握政治权力的运用方式和主要作用。

9.了解各种不同的政治权利观。

10.掌握政治权利的定义、特点、基本内容。

11.理解政治权利的作用。

12.掌握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区别与联系。

三、政治行为

考试内容

政治行为的涵义和基本要素  政治统治的本质和特征  政治统治的基础  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含义  政治统治合法化的途径  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  政治管理的定义和特征   政治管理的职能  政治管理的方式   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  政治参与的方式  政治参与的作用 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考试要求

1.了解主要政治统治的理论。

2.掌握政治统治的本质和特征。

3.理解政治统治的基础和合法性。

4.掌握政治统治的合法化的途径。

5.了解政治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6.理解政治管理的职能。

7.掌握政治管理的方式和发展方向。

8.掌握政治参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9.掌握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0.把握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11.理解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

四、政治体系

考试内容

国家的含义和本质  国体与政体 国家机构以及设置原则  议会制、总统制以及委员会制  单一制和联邦制 中国特色的一国两制 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政党的产生方式和条件  政党的类型和作用  政党制度的含义  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的含义和特征   无产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政治社团的含义和特征  政治社团形成的原因  政治社团的类型  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特点  政治社团的作用和作用方式

考试要求

1.了解主要非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定义。

2.掌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3.掌握主要的国家机构和设置原则。

4.理解国家本质与形式、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5.掌握国家结构形式中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区别和联系。

6.掌握国家统治形式中议会制、总统制、委员会制的特点和区别。

7.掌握政党的含义、特征和作用、产生条件和方式。

8.了解政党的分类和基本类型。

9.理解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的含义和特征。

10.理解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1.掌握政治社团的含义和特征,作用和作用方式

12.理解资本主义的压力集团和社会主义政治社团的不同作用特点。

五、政治文化

考试内容

政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和形成基础  政治心理的作用  领袖政治心理 阶级政治心理  民族政治心理  政治思想的含义和特征  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政治思想的作用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和特点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考试要求

1.了解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2.理解政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

3.掌握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和形成基础。

4.了解领袖政治心理、阶级政治心理和民族政治心理的特点。

5.理解政治心理的作用。

6.掌握政治思想的含义和特征。

7.掌握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和思维结构。

8.理解政治思想的作用。

9.掌握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和特点。

10.掌握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六、政治发展

考试内容

政治革命的涵义  政治革命的特征  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政治革命的作用  政治改革的含义和特征   政治改革的条件和方式   政治改革的作用   马克思政治民主的内涵  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政治民主的作用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作用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考试要求

1.了解政治发展的含义。

2.掌握政治革命的涵义、特征、作用

3.掌握政治革命的条件和方式。

4.掌握政治改革的涵义、特征、作用。

5.掌握政治改革的条件和方式。

6.掌握马克思政治民主的内涵、基本特征。

7.掌握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和途径。

8.了解西方政治发展的道路和途径。

9.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科目

 

一、试卷结构

论述题,约3-4题。每题20-30分,总分100分。

二、考试内容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考试内容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中国社会关系的变化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考试要求 

1. 理解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

2. 把握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 把握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4.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解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考试内容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考试要求

1. 正确认识外国侵略与中国近代文明发展的关系。 

2. 把握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考试内容  

太平天国的发展及其失败  农民斗争的意义及其局限  洋务运动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考试要求

1. 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教训。

2. 理解洋务运动的性质和意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3. 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考试内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武昌首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失败

考试要求

1. 理解辛亥革命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

2. 把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 了解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革命的论战内容。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考试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关于中国命运的三种建国方案

考试要求

1.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 理解“三座大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的根本原因。

3. 理解关于中国命运的三种建国方案。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

考试内容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试要求

1. 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理解救亡与启蒙的关系。

2.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考试内容  

土地革命的兴起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三次“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长征及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考试要求

1. 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涵义及其意义。

2. 理解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左”倾路线频发的根源。

3. 理解伟大长征精神。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考试内容

    国民党与正面战场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考试要求

1. 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 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3. 理解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基本经验与历史意义。

第七章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考试内容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   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中国革命的胜利

考试要求

1. 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第三条道路”行不通的根本原因。

2. 理解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及其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3. 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基本经验。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考试内容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考试要求

1. 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试内容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探索    探索中的偏差:“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探索中的成果

考试要求

1. 掌握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性质。

2. 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 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4. 理解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建树。 

5. 理解工业化和建立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6. 正确认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7.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考试内容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在各个方面的推进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考试要求

1. 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社会的伟大意义。

2.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3.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4. 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之不能互相否定。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考试内容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考试要求

1.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具体表现、内涵与意义。

2. 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3. 理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其意义。

4. 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5. 理解“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

原文网址:https://mkszyxy.cug.edu.cn/info/1029/5056.htm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免费直播
复试概述综合面试复试英语
  关注我们
扫码下载APP 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备考信息
扫码添加学习顾问 1V1报考指导领取学习干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