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油层物理科目代码:808)
一、考查目标
本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硕士研究生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科目。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招生类型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水平,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应考人员应根据本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自行组织学习内容和掌握有关知识。本大纲主要包括储层岩石物理特性部分、储层流体物理特性部分、多相流体渗流机理部分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应系统的掌握有关储层岩石和储层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以及多相流体在储层岩石中的基本渗流机理。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试卷结构
1.判断题:约占10分左右
2.填空题:约占30分左右
3.名词解释:约占20分左右4.简答题:约占30分左右
5.计算分析题:约占60分左右(说明:以上题型及分值分配仅作参考,根据需要可作调整)
三、考查范围
(一)储层岩石的物理特性部分1.基本要求
了解储层岩石的骨架结构和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掌握各种岩石物性参数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了解储层伤害机理及评价方法。
2.考试范围
(1)砂岩的骨架性质
岩石的粒度组成及其评价方法;岩石的比面及其求取方法。(2)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储层岩石孔隙和孔隙结构、孔隙类型,储层岩石的孔隙度、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常见胶结物的类型及特点,岩石的胶结类型;岩石的等温压缩系数、孔隙压缩系数及综合压缩系数的定义及其应用。
(3)储层流体饱和度
流体饱和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束缚水,残余油与剩余油饱和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4)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达西实验、达西定律、绝对渗透率基本定义及其单位;气测渗透率原理及测定方法、Klinkenberg效应;影响岩石渗透率的因素;非均质储层渗透率的计算方法;毛细管渗流模型、毛细管渗流定律;渗透率与平均孔隙半径、比面的关系。(5)储层岩石的敏感性
影响储层伤害的影响因素;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二)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1.基本要求
了解储层流体化学组成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掌握储层烃类物
质的相态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描述方法;掌握储层烃类物质的组成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描述方法;掌握储层流体各种物性参数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及确定途径;了解油藏物质平衡方程的基本概念。2.考试范围
(1)储层烃类系统的相态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油气烃类体系的化学组成、商品性质及分类;油气藏烃类的体系、相、组分、组成、相图、临界点、泡点、露点、临界凝析压力、临界凝析温度的定义,等温反常凝析现象;重点掌握单、双、多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典型的油气藏相图。
(2)油气体系中的气—液溶解与分离亨利定律,天然气在原油中溶解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相态方程的建立及其应用;油气体系中气体的分离与溶解天然气从原油中的分离方式及油气分离计算。(3)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天然气的组成及其表示方法;天然气的常规物性;天然气的状态方程和对应状态原理;天然气的压缩因子、体积系数、等温压缩系数、黏度等的定义、特点及其确定方法;确定天然气高压物性参数的经验公式;天然气水合物的基本概念。(4)地层原油与地层水的高压物性地层原油、地层水的化学组成和描述方法;地层原油、地层水的溶解气油比、体积系数、两相体积系数、等温压缩系数、原油黏度、收缩率,和地层水的矿化度,分类方法及水型的定义、特点及其确定方法与应用;地层油、水高压物理参数的获取方法与应用。
(三)多相流体的渗流机理
1.基本要求
了解储层岩石中的各种表面现象;掌握储层岩石润湿性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度量标准、测量方法以及对地层流体分布的影响规律;掌握毛管力的基本概念和任意曲面毛管力的计算方法;掌握毛管力曲线的测定方法、基本特征和主要用途;明确水驱油过程的各种阻力效应以及微观孔道中的渗流机理;掌握各种渗透率和流度以及驱油效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掌握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测定方法、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主要用途。2.考试范围
(1)油藏流体的界面张力
两相界面的界面能,油藏流体的界面张力,影响界面张力的因素;吸附及吉布斯等温吸附式。(2)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润湿,接触角,润湿张力,杨氏方程,润湿滞后,润湿反转;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润湿性的测定原理及测试方法;油水在岩石中的饱和历程及分布。(3)储层岩石的毛管压力
毛细管压力公式推导,毛细管压力概念及应用;任意弯液面附加压力公式及其应用,贾敏效应;毛细管压力曲线的基本定义;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测定和换算方法、基本特征以及应用;J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4)储层岩石驱油过程中的阻力效应水驱油的非活塞特性;毛细管孔道中的各种阻力效应和渗流机理。
(5)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性储层岩石的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基
本概念及其特点;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获取方法;流度、流度比及含水率的概念,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用。
四、参考书目
书名:《油层物理》(第二版);作者:何更生、唐海等;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出版时间:2011年。